说起火锅的文化,那可就很多了,在中国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度,吃既是民生之本更是一种文化,伴随着华夏文明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倍添雅趣。吃火锅时,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把臂共话,举箸大啖,温情荡漾,泮溢着热烈融洽的气氛,适合了大团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今天就和重庆火锅底料批发小编一起来看看关于火锅的这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共食即分享、共用的就餐形式,是多人围坐在一起共同烫食的方式。共食同样来有之,源于原始社会的“共火而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材的丰富和烹饪方法多样化,有了陶器、铜器及案桌以后,人们开始围坐餐桌,共同宴饮,相互交流,是产生了一种与之匹配的饮食习俗—共食。与先秦时期相比,两汉三国时,人们火锅的形式已经很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此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如三国时期的“五熟釜”。唐宋期,火锅的形式逐渐平民化,吃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多备火锅宴
宋代,民间有“暖冬”的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都会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tAw AG HOGUO QUANSHU中所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五代时,又出现了五格火锅,即古代的“鸳鸯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们烫食。到了清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锅,各种火锅已成为宫廷、民间的冬令佳肴。
朝廷中,皇帝可以一人独享火锅,也举办千秋宴(千叟宴)宴请60岁以上老人,火锅也是根据不同爵位、年龄,或独食,或共享。而最能反映民间共其热闹场景的,莫过于清代严辰“围炉聚饮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的诗句,它实在是反映了清末北方民间大家围坐火锅旁一起烫食火锅的热闹场面和舒畅心情。
清乾隆时期,大美食家袁枚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冬日宴客,惯用火锅”的火锅热不以为然,在其《随园食单》一书中就提出了愤愤不平的“戒火锅”一说。辛亥革命以后,共食火锅的方式更普遍了。无论在餐馆或是在家庭,众人围坐一起,如今,火锅共食的方式太多太多,全国绝大多数火锅店里都是共食的形式。之所烫涮火锅的热闹场景比比皆是
以如此,是由火锅所具有的热闹性质决定的。用重庆“火锅达人”、著名重庆火锅文化研究者、重庆火锅博物馆馆长聂赣如的话来说,就是:“有火,有锅,众人围聚在一起吃,才叫火锅。”易中天也说:“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在同一口锅里吃饭’这样层深刻的意义,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共食’。更何况,这种‘共食’又绝不带任何强制性,每个人都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主料烫而食之,正可谓“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火锅独食与火锅共食是如今同时存在的两种火锅餐饮形式,即烫食火锅的形式。由此可见,“火锅”不仅是烹饪方式,也是用餐习惯;不仅是饮食方式,也是文化模式。“爱火锅者”既可以一人独食,也可以多人共食。当然,独食者寥寥,共食者盈盈。独食无味,共食才会其乐无穷。当年李白自斟自饮,不也要想象自己正与人共食,仿佛“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吗?否则就是喝“闷酒”,不但无味,还会伤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