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你知多少?对于重庆人来说,火锅味就是家乡味,出远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吃一顿火锅,请朋友吃饭也是火锅,家人团圆火锅店走起,那么对于如此让人欲罢不能的火锅你到底知道多少关于它的故事呢?来听重庆火锅底料批发小编给你讲解关于重庆火锅的那些事吧。
火锅独食
独食即独享、独用的形式。它是分餐制的产物,是一个人烫食享用的方式。个人吃独食,古来有之。史前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共同劳动来求得生存,由于收获并不丰富,所以只能按照人数平均分配,然后各自独食,这是最早的分餐制,也是独食的开始。
火锅的烹调方式,从我们的祖先学会用火及制作陶器后就开始出现,虽然那个时候不叫火锅,但我们可以将它视为中国火锅的史前萌芽阶段。
烹调即烹饪,烹饪由来已久。《易经·彖传》曰:“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
鼎卦,卦的形状像鼎。下卦“巽”是木,上卦“离”是火,木放入火中以烹饪,所以是鼎。《易经》中的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以草木烧火,用以烹饪食物。
所以,烹调是一种将食物熟化的方法,后来引申为特指烹饪技艺和文化,包括炊具、燃料、食物、餐具、调料、烹调方法等。火的发现和运用,使人类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开始走向文明。
火锅的诞生,在于有了人类最早的烹调形式之一的水煮法。
目前公认水煮法是火锅最早的烹调形式,它是在石烹法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石烹法就是将烧烫烧红的石块投入放有食物和水的器皿中,通过石块的温度令水温升高使食物熟化。水煮法的出现,为人们制作熟食提供了捷径,使人们的分餐独食成为可能。
况且在早期,受制于制陶工艺,陶制品的大小有限,满足不了多人使用的需要,只能采用独食的方式。在浙江省曾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小陶灶,它与陶釜配套使用,能很方便地移动,可以看成是火锅的初级形式,可以想象那时人们一定是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
此种形式延续了很长时间,乃至成为一种非常厚重的饮食文化传统。即使到了钟鸣鼎食的时代,也还是分餐制,即由一口大鼎合煮食物,分而食之。当然并非围鼎而食,而是自己有自己的食案,煮好的食物一人一份,在《鸿门宴》中我们可以看见对这方面的零星描写。
这种一口大鼎煮,众人分餐而食的方式,却被今天的我们当作“舶来品”,其实古已有之。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小铜鼎,人们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小火锅了。
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的西周时期“白乍井姬鼎”,上部是立耳鼓腹圆鼎,底部中央有一圆柱鼎足,立于一个三足盘上。经分析,这不是普通做饭的鼎,而是当时的火锅,底部盘内可置炭火加热,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上桌。
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个人食用,进而推测它是在分餐制下使用的,一人一个,吃的是小火锅。汉代出现一种被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也仍然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
除了吃分餐形式的小火锅外,古代的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汤料、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分格鼎,直接证明墓主一西汉江都易王刘非就是一位火锅爱好者。
而且,该文物不只证明他喜欢吃火锅,还证明他吃的是鸳鸯火锅。分格鼎,就是将鼎分成不同的烧煮空间,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其饮食原理如同现代的鸳鸯火锅,方便有麻、辣酸、咸等不同饮食习惯的食客。
后来,随着王公贵族的需要,青铜器的鼎成为他们身份的象征,供他们独享的铜鼎、铜簋成为王公贵族们的“重食组合”。
直到今天,火锅独食的方式依然存在,而且不少,如重庆小天鹅火锅的“美人美”等内地、台湾的一些火锅也多采用的是独食的小火锅这一形式。
火锅的形式即火锅的餐饮形式。关于火锅的餐饮形式,过去的论述不多见,而在坊间,还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火锅就是一种多人参与的餐饮方式,一个人烫食,不叫吃火锅。
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有些片面。从火锅最早成为一种炊具、餐具及在民间与宫廷的发展历程来看,应该有两种餐饮形式,即火锅独食与火锅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