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类的祖先学会了制陶, 便有了在火上架盛器煮食的习惯。不论那盛器, 叫鬲也好、叫鼎也好,都是借火力将生食在盛器中煮为熟食。而这种在“ 锅”中煮食, 进而以之下肚的方式, 都可以将之取名为“ 吃火锅”或“ 烫火锅”。重庆火锅源自船工, 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它起源干长江、嘉陵江边, 是船工纤夫的餐饮方式。他们以木船为家, 一口铁锅、几副碗筷就是全部炊具, 烹煮食物流行“连锅闹” , 即把各种吃的一锅煮, 然后围而食之。重庆自古是水码头, 来往船只甚众, 在供应城市的货物中, 自然不乏林林总总的菜品及调料。船工们或在船尾、或在河滩, 将运剩的垫舱菜、买来的菜和着葱、姜、辣椒、花椒一锅煮, 再撒上咸盐。这至少可以是味道不错的一餐, 如果再“奢侈”一点, 弄点骨头熬汤、买些动物“下水”等一锅煮食, 则称得上是一顿美味佳肴。就泛义的重庆火锅而言, 人们实难认定它的产生年代。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它的流行与清末川江航运的发展、重庆码头的繁荣相关。但作为重庆火锅代表的“毛肚火锅”,其兴盛起来的大致年代, 还有蛛丝马迹可寻。今天重庆火锅底料批发小编又来为你揭秘重庆火锅的历程进程之器具文化表现。
重庆火锅历史进程-器具文化表现
“火锅火锅,有火有锅。”火锅器具的不断发展是重庆火锅登堂入室和登上大雅之堂的推手。正如前面的章节所述,重庆火锅器具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简陋发展到今天的丰富。
重庆火锅器具的雏形是船上的一锅一灶,即船工生火做饭的灶具。随后,由岸上的小贩发现商机,做成了可以挑在肩上游街串巷的担子,并将一锅一灶的形式移至担上,成为当时的街景—热担子。这之后,又有重庆第一批火锅店将一锅一灶的形式“从担头移到桌上”。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不同的时期里,炉子多半是泥炉,只是大小的区别,但锅有所不同。
船上时期,有大铁锅、有砂钵(俗称吊子);挑担子摆摊子时期,也多是铁锅;进入店堂后,有用铁锅的,也有用陶锅的,还有用铜锅的。除船上外,其余时期,一般会在锅内放置有分格的格子,格子分别为两格、四格、八格及九格,材质多为木质,也有用洋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庆火锅的器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材料的运用,如石材、不锈钢、铝材、铝合金制品,丰富了重庆火锅器具的品种,其功能不断强大,使用更加安全,并且越来越环保。火锅燃料也从当初的木炭、杠炭、块煤、煤球、岚炭发展到酒精、煤油、煤气、液化气、天然气及电能。
桌椅板凳也从极其简陋到各具特色,科技化、人性化的特点尤为突出。当年的“水八块”担子为木结构,做成长条矩形。由于靠四根立柱落地支撑,所以在重庆也被称为“四脚落地”。随后有了沙坝及街上的摊摊火锅,就是一两口砂炉子,再放上铁锅、砂锅或陶钵,边上摆上几张矮凳子,有木制的,有竹制的。
条件好的还在炉子210周围搭上几块木板,一张简易的木桌就成型了,还配有竹靠椅,一个简单的火锅摊子就形成了。再后来,进入店堂,依旧是木桌椅,几乎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开始在桌面开洞,炉子也放在了桌面下,也开始有了砖砌台脚、混凝土浇筑台面、表面贴瓷砖的台桌出现,后期渐渐变为如今的火锅专用桌子。
如今,火锅店几乎为特制的木桌椅,形态各具。台面有人工石材、玻璃钢、不锈钢、铜质、木质的,也有天然石材台面外再包木材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现在,火锅炉灶、桌椅等制造加工业已经成为火锅产业的配套产业,相辅相成,同成长壮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创造着巨大的社会财富。